Site icon 葛八的長期投資:「複利機器百倍股」

估值 ⋅ 比價

valuation vs pricing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valuing intrinsic value and matching price

葛八一直想要開始寫有關於怎麼估算「內在價值」的文章,這應該算是第一篇吧!開宗明義第一篇,葛八沒有馬上跳下去解釋可能的算式與解方,反而想要先幫各位搞清楚「估值和比價 valuation vs. pricing」的觀念,和它們所帶來的影響。觀念正確了,至少在了解「怎麼計算內在價值」的路上,可以心澄如鏡,不必人云亦云。

當然,我們一定要先從「內在價值」的定義開始說明,既然葛八想要推敲的是 Warren Buffett 計算內在價值的方式,那就要看看他對內在價值的定義1

“It is the discounted value of the cash that can be taken out of a
business during its remaining life”

Warren Buffett, 2015 annual report

了解這個定義後,代表有一種計算的方式,可以算出一家公司,預估未來總共會賺的錢(比喻),然後折算時間的價值到現在後,得出一個屬於這家公司實質價值的「值(數字)」,影響這個數字的因素只有「預估未來賺的錢」、「未來持續的時間」、「折現率」等,其他因素都不影響。

有這個概念後,我們來看看「估值 valuation」和「比價 pricing」的不同。

估值 (valuation)

內在價值不是「會計上的價值 accounting value」、不是「股票市場價值 stock market value」,而是所估計出來,公司的「真實價值 real value」2

根據前述內在價值的定義,每家公司(甚至資產)都有一個它的既定價值,而這個既定價值來自(主觀的)估算這家公司未來所有賺的錢,再折扣掉「時間的價值」(折現),而估算出來的一個「數據」,這個數據會受到「時間價值」(折現)的影響,但是不會受到「群眾有多瘋狂的喜愛它」或是「相似資產的價格」等因素而變動,因為是「實質」的,所以它才稱為「內在 intrinsic」價值。

超過這個計算的數字就是高估,低於這個數字就是低估,一翻兩瞪眼。

比價 (pricing)

比價就很好懂了,「實價登錄」就是比價,附近類似產品的價格多少,所以本目標產品大概就多少。套用在投資上,用 P/E 本益比、P/B 本淨比來思考公司的價格就是「比價 pricing」。比如說「目前 SaaS 公司的平均本益比是 40 倍,所以 XX 公司目前股價是低估的、有明顯上漲的空間」,這就是用相關聯的價格來決定你所中意公司的價格。

用比較來決定價格,「貴」與「便宜」的定義有本質上的改變,只要相關聯的價格類似,就不算貴(價格再高都是)。

如果你想要學習 Warren Buffett 的投資理念和方法,但是卻使用本益比來「估值」,這就完全不符合 Warren Buffett 的估值方法3,葛八在 內在價值 的一系列文章中,有明確的介紹 Warren Buffett 所使用的估值公式、所使用的參數(如折現率、margin of safety),葛八的估值方式,完全是跟 Warren Buffett 學的。

估值 vs. 比價;價值 vs. 價格

「估值」評估的是「價值」,影響的因素只有「公司賺錢的能力」和用來「折現的利率」(當然還有「折現期」);而「比價」比的是價格,影響價格的因素就多了,除了「利率」之外,群眾的心態(樂觀/悲觀)、產品的稀有度、供給量都會影響價格,因此即便是天價,也不一定貴,只要大家都認同就好。

用估值來投資(價值投資人),你會碰到某些時期「公司股價遠高於內在價值」的時期,這時候價值投資人會縮手退場、耐心等待時機。然而用 PE, PB, PS 來「比價」,你會買到某些「天價而不覺得貴」的公司,反正類似公司本益比也是這麼高。然而等到「利率反轉上升」,資產整體價格普遍往下調整時,就會非常有感(相信經歷 2021-2023的你了解葛八在說什麼),當初投資時本益比 50 倍也不覺得貴的資產,會立刻遭受整體市場本益比下調的影響而產生虧損。

另外有些公司,根本就尚未產生價值(不僅盈餘是負的,自由現金流量也是負的,未來也看不出來什麼時候有機會轉正),內在價值難以計算4,。但是因為營收快速成長,所以想投資這家公司的人,完全沒有辦法用「折現法」計算出內在價值,山不轉路轉,當然就採取「比價法」,本益比 70 倍、100 倍都不貴,這樣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投資了!等到利率反轉,套牢者眾!

簡單的說,「估值」會讓你覺得貴,但是「比價」有可能讓你再高的價格也不覺得貴。

所以下一次,你必須要能夠分辨,眼前這位分析師所說的廣義的「估值」,他指的是「估內在價值」、還是他其實所說的是:「比價」。

葛八相信,現在的你,已經能夠分辨這兩者了、還有可能帶來的後果。

最後要告訴你的是,價值投資人使用的是「估值」,因為只有這樣,內在價值才能保護你「確保本金的安全、投資絕對不虧錢」,這也是為什麼要學怎麼「估算內在價值」,而這點,大多數人都不知道。

(本篇完)

  1. 這個定義來自 Warren Buffett 2015 annual report p.111 (2015 內容又來自 2010 annual report, p6 的 reprint)。事實上 Warren Buffett 在無數次的股東會上,即便說法大同小異,都一再的明示類似 “the present value of the stream of that’s going to be generated by any financial asset between now and dooms day” (1998 annual meeting), 或 “every business is worth the present value of what it can disgorge in cash between now and judgement day” (2000 annual meeting),其中有關 “remaining life”, “dooms day”, “judgement day” 的說法,葛八認為是非常有意義的,未來再跟各位說明。[]
  2. 這是. 2017 annual meeting,來自一位股東的敘述,葛八覺得這是很合理的形容,所以節錄下來供各位參考。[]
  3. 這不是葛八說的,這是 Warren Buffett 親手寫在 2000 年的股東信中,原文是:「Common yardsticks such as dividend yield, the ratio of price to earnings (PE ratio) or to book value (PB ratio), and even growth rates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valuation.」,所以如果你使用 PE ratio 來比價,那也沒有什麼不對,但至少就不是 Warren Buffett 的估值方法就是了。[]
  4. 葛八之前提過 growth trap 這個名詞,就是指某些除了 revenue growth 之外,根本都無法產生價值、更遑論計算內在價值的「成長股」。Warren Buffett 曾經在 1998 年 annual metting 上說,假設他來教「公司估值」的課程,如果有學生能夠估出這些公司的內在價值,他就要把他們「當掉 flunk」![]
Exit mobile version